最近剛好在練小柴二三樂章,
於是上Youtube看看演奏家們怎麼詮釋的。
第一個就看到David Oistrakh的版本,
有驚嚇到!第三樂章十分的衝勁十足,
卻又乾淨俐落,真的很厲害!
不過看到底下的評論,有人覺得他跟樂團沒有融為一體,
尤其是在間奏的時候無所事事。啊唷,我心裡就想,
真是站著不腰疼!講出這種話一定沒拉過琴!
殊不知從第一樂章一路飆來,是很費體力的,
音樂家在舞台上,精神上跟肉體上都是絕對的專注,
那種體力以及精神力的消耗,真的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!
所以當然要好好把握為數不多的間奏一好好休息呀!
之後呢,又看到Henryk Szeryng的版本,
他就不同了,相對而言他的速度比較慢!
而且看得出他大汗淋漓,真的很辛苦!(很可惜但真的看得出他很吃力!)
底下又有人評論說海飛茲的版本也不錯,
找了一下剛好我電腦裡有,一聽之下果然也驚豔了!
算是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版本。
然後繼續又在Youtube上看到了謅訪內晶子的版本,
我真的相當感動,因為我覺得完全不遜色於海飛茲!
她讓我看到了女性音樂家雖然先天條件不如男性,
(尤其是體力跟力氣,而這在演奏會很重要!)
但是也可以達到這樣到高度!真的很了不起!
在這樣快的速度之下,也不會有被樂團吃掉的感覺,氣勢十足!
而另一位日本女性小提琴家Midori相比之下雖然也是很棒,
但感覺真的是會被樂團吃掉,比較薄弱。
(也許是因為她更瘦小,或是收音的關係?)
不過綜合這麼多家的版本,我也是有結論:
「快速」絕非為詮釋的重點,
因為其實樂團是沒有辦法這麼快速演奏的,
所以各家快速的版本都有地方跟樂團合得不是很好!
再來就是「速度」決定了「拉法」,
有人有跳弓而有人沒有,這很大一部份取決於速度。
如果速度太慢,是不可能跳弓的。當然,用跳弓其實是更為困難的詮釋,
不僅是在技巧上,跳弓時的音量也受限,而如何拿捏,就是功力所在了!
唉,音樂的路真的很長又很遠,昨天合了伴奏Peter也是說不一定要很快,
的確,與其一味追求速度,相較而言還有其他很多重要的東西。
當然,我還嫩得很,希望在11月27號,我能夠有好的表現。
自我突破,加油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